在没有清晰的国家或地方导则指导的状态下,中国的各级政府正在进行着高密度开发。然而高密度的建筑、巨大单一功能的土地以及封闭小区的建造,容易导致城市社会结构的不可持续性发展。由于功能单一,新的住宅区不但其内部枯燥乏味,其所在的街道也毫无生活气息。新的商务区也是如此,工作时间以外便成为空城。看起来很荒谬但却是事实的是,在高密度的建筑群中,地面的公共活动却少之又少。
如果巨大的分区与封闭式的小区模式的狂热无法消除,是否可以考虑降低容积率?巨大的居住区内能否引入少量的商业网络而又不使开发商和政府的利益受损?在郊区中国式新城内,历史的痕迹、小尺度空间、丰富的城市环境、社会、经济与文化的活力能否得以留存?
把容积率从1.6减至1.0,建筑高度便从11层降至5层,按日照规范建筑的间距便可相应地从40米缩减至18米,建筑底层与二层居住的人数可增加4倍。当底层住宅与室外空间有直接的联系时,地面上人群活动量和频率大大提高。但是,降低容积率减少了土地的商业价值,使政府官员三年任期内在经济上需要做出的政绩大打折扣。
成都现有的丰富街道生活使之享有中国休闲之都的美誉。街道上充满了具有活力的公共生活:美食、茶室、麻将。BAU设计了一条商业网络与老街衔接,使新区内可以延续成都富有特色地休闲街,充分发展各类活力的公共生活。商业网络可为城市提供娱乐、服务、零售、办公、生产及不同类型的居住。这一网络允许各种使用功能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而位于其后的封闭式居住区则可保持安静。
商业网络将现有的村落纳入其中并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这些区域容纳了丰富、小尺度及历史感的空间,都是成都生活形态的精华,但在今天的城市中已经渐渐消失。村落里的小尺度建筑具有适应新发展的灵活性。为了提供更多可容纳街道文化的公共空间,BAU规划了一系列人行步道,形似传统地船形街,把主要街道串联起来。
在居住区域,商业用地的价值在小区入住率达到一定数量时确实很难体现。政府为了让开发商获得最大和最短期的土地价值,往往不要求足够的商业用地。一旦商业的功能需求上升,容积率范围的面积已被住宅所用,建设商业建筑也为时已晚。惟一的可能是改造住宅,但这种补救方法有很多困难:首先,所有的住宅建筑都在封闭的小区里,改造需要大部分居民的同意,而居民总是拒绝在自家门前进行这样的改造。其次,大部分封闭小区里的住宅与内部道路联系紧密,很难与公共街道直接产生联系。第三,几乎所有新的住宅建筑都采用砖混或剪力墙结构、层高低,很难改造,商业只能挤在小而低的公寓空间里。
而以下几个选择可以保证住宅区发展的灵活性:增加商业用地,用地划分小尺度,或者采用灵活有技巧的基地规划与建筑设计。为了保障政府的利益,商业用地开发可在分期开发计划中排在大部分住宅建设完成之后开始。为了更快更好地建造城市,对开发商采取降低商业用地成本,鼓励开发商业空间的奖励机制,或要求开发商在规划初期提供今后可以灵活改造为商业用途的建筑面积。现有的土地划分往往巨大而不够灵活,减小划地尺度可以保留未来调整需求的潜力。
BAU在设计中将现有的村落以及绿网延伸到新城内部,将需要规划的公园沿绿网与村落结合布置;将巨大的开发用地划分成很多小地块,增加开发的灵活性;鼓励设计师深入体验基地并想象未来的生活,创造地块内更大程度的多样化。这些对策提高了地区的渗透性,鼓励步行、自行车穿越,创造出众多闲散的活动场所,形成两个有层次的城市网络:一个是大尺度的道路网展现新城面貌,另一个绿色人行路网留住当地历史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