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类型学,而非重复使用!
简介
2011年,杭州昆仑之都公司发布了一项项目邀请竞赛,该项目包含400间豪华公寓和460间小型公寓,选址距杭州老城区北部只有几公里,是一个以住宅为主的高密度开发区。
BAU针对该项目的设计策略是通过微妙的干预手段去提升常见的中国住宅设计类型,而不是简单地去重复这一类型学。
实现绿色公共空间网络
该项目的公共空间并非是住宅建筑确定方位、面积后余下的其他空间,我们从一开始便将这些公共空间视为连接与延伸绿色公共空间网络的好机会,从而为整座城市提供步行友好的流通路线。最终,便可构建一个与场地东部的小型公园相连的大型中央绿色环路。
这条绿色环路之后由一系列有计划的、正式的创新空间激活。
附加项目
花园内嵌入了带有运动设施的俱乐部和用餐空间;下沉庭院提供自然采光、别样风景和外部通道;沿街的一楼设置了商店和咖啡馆,构成了社区的活跃边缘。
人性化尺度
商业边缘的聚集相对分散化,以此确保高耸的大楼下仍存有高度细节且体贴的人性化尺度设计。
我们采取和勒·柯布西耶相似的设计手法,将楼板形式从地面抬升并置于底层架空柱上。而不同于勒·柯布西耶设计的是,我们并没有将普遍的公共空间设置于建筑楼下,而是插入一些小型的积极空间。
空间层次
BAU的竞赛设计方案中包含了位于楼板底层的部分入口庭院。如同独立别墅的前花园一般,这些庭院创造了一个介于私密与开放之间的空间。这个半私密半开放的空间在私人公寓和大型公共空间之间构建了一个人性化尺度的界面。(可惜的是,最终建成的项目方案去除了这些庭院设计。)
每栋塔楼的入口大厅都有三层楼(12米)高,不仅将两个地下停车场和地面层连接起来,还提供自然采光并辅助定位。这一简单却高效的策略将原本黑暗幽闭的地下室和与建筑入口、庭院和户外绿环相关的活动关联起来。
结论
在中国住宅项目的有限定义中,我们的设计寻求创造一个富含文化性、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并具有成本效益的项目。最终,我们通过对中国住宅项目类型学的透彻理解,连同每一次使用时都带着改进这些类型的意愿与使命感,达到了我们的最初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