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虹桥艺术中心:文化与商业的交融
繁华的街口
天山电影院坐落于上海天山路,曾是沪西最为知名的影院之一,但随着上海新虹桥地区的飞速发展,如今的天山路已然发展成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老旧的天山影院与其周边林立的现代建筑、商场略显不合。因此,长宁区政府决定对这一国营影院展开一次改扩建,并更名为上海虹桥艺术中心。经三轮历时五年的设计招投标竞赛,BAU 最终胜出,并获得了上海天山电影院改扩建设计合同。
功能多元化
改扩建后的天山电影院更名为虹桥艺术中心,不仅拥有了七间不同体量的电影放映厅,同时也包含了一间1000座的中型剧场。由于电影院和剧院有着不同的观众群,通常被视作两类不同的文化娱乐场所而独立建设。而本项目则通过公共大堂区域将两大功能相互衔接,并在剧院和电影院之间打造出一大过渡空间,不仅确保了两大功能区各自的特色,也促进了影视与表演艺术的交融,吸引不同的观众群。
不同元素的融合
为了能够更清晰地表现出剧院及电影院两大功能,BAU在外立面设计上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效果的立面材料——传统的剧院采用了传统的石料,宛如整块巨石,下方由圆柱及大堂的旋转楼梯支撑;而现代化的电影放映厅则采用了极具现代风的金属板外立面,犹如一个个金属盒,相互堆叠,最大的放映厅则架设于街角。室内公共大堂内安设了售票处、咖啡馆、临时展场、活动展区等设施,游客可在小憩的同时,眺望繁华的室外广场及街景。(本项目的景观也是由BAU所设计)
木质洞穴
该剧院是1000个座位的多功能舞台剧院,配有完整的舞台塔。通过设置二层看台,保障了观众和舞台之间的紧密度;折面型的木饰面,包裹着整个剧院空间,和立面上的几何遮面相呼应。与大片灰色石材外墙相比,室内的墙壁和天花板采用木材饰面,地板采用木纹石铺设。更衣室、小排练室和辅助服务设施位于后侧的水平建筑内。他们就像是改装过的集装箱,提示着短暂的剧情及其表演者的角色转换。
拼图
地铁15号线毗邻现场,导致沿东北边界的结构必须悬挑;建筑的外壳经过调整,可以让阳光照射到邻近的公寓中,并适应严格的后退和高度控制。同时抗震规范和复杂的设计任务书进一步增加了这个项目的拼图感。
可持续性
该项目获得了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MOHURD)的绿星认证。 其中包括可再生能源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空气源热泵和一个4吨的储水箱,为建筑生产热水。本工程空调系统采用螺杆式空冷热泵机组。来自屋顶和地面的雨水被收集和再利用。
街头表演
为了创造一个易达和友好的场所,两个沿街立面均采用高清玻璃, 同时为了增加渗透性,室外铺装延续至室内大堂。东侧街边的花坛座位则为公众提供了舒适的荫凉场所,南边的开放式广场为邻近居民提供了跳舞和非正式表演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