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位于闽南金三角东南部,距离台湾主岛约200公里,与4公里之外的金门岛隔海相望。
作为中国主要的港口城市,以及七大经济特区之一,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性展会在此地举行,但厦门现有的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剧增的游客需求。因此,于1998年当地政府特邀并委托了加拿大B+H公司进行新会展中心的设计,现该建筑正处于施工阶段,此外B+H公司所设计的厦门国际机场也于近期落成。
当会展中心的建筑设计完成后,该本会展中心周边47公顷区域的城市设计和周边建筑的形态规划开始成为该区发展的重要议题。当地政府为此举办了一届国际性的城市规划设计比赛,澳大利亚墨尔本的Brearley Middleton设计事务所也应邀参与,并于1999年1月在该竞赛中荣膺桂冠。
功能组织
根据竞赛设计任务书要求,该片区需包含一个可容纳50,000人的公共露天广场,一栋商务楼及一栋会议中心各5,100平米,300间客房的五星级酒店,一座瞭望塔,一个1200车位的停车场,并打造一片秀丽如画的景观,向隔岸的台湾同胞率直地传递出积极热忱的欢迎。
内在性、参照性、构成性
Brearley Middleton设计团队由各种文化背景的成员组成,他们一起研究预算、收益和经济资产,个人和社团政策,自由、隐私、文化、社会的包容和友谊。对这些设计师而言,社会才是他们的服务对象,从哲学、科学和艺术等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社会所具有的包容力。可以分析出在本项目的设计上,Brearley Middleton设计团队充分发挥了多元的文化优势,探索更具经济效益、并注重政治因素的设计策略;为人们创建一个自由与私密并存的、更具文化性及多元性的和谐城区。并运用哲学、科学及艺术等各方面理念创建一系列的多元化空间以应对并包容整个复杂的社会。并且,各理念及规定相互立统一形成一个辩证参考坐标系,制约并定义着本项目的各区域及区域基质的规划与设计。
此外,在本项目的扩初阶段,我们也对原先规定的功能项目进行了扩展,力图打造一个现代化城区,并且项目内各阶层空间以及各组成元素都与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息息相关。因此,该举措也获得了甲方及中国当地政府的青睐。
抽象化概念
为了能够将本项目打造成一个更利于使用方发展的城区,我们将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都纳入了总体的规划范畴,并充分运用城市空间秩序理念,打造出一个超越了理想化、有机化、概念化的城市;也应许了各使用方对整个城区空间进行不断的创造性参与及介入。因此本项目的建成,仅仅是其对各建筑形态、空间、秩序及美学等体验、认知及构建过程中暂时的主观构念。
复杂有序的城市网络
在本项目的设计上,我们也借鉴了复杂性科学理念,项目区域内各阶层空间都是相对清晰、连续、并具有差异性,将其相互叠加,构建出一个超越传统、复杂有序的城市网络空间。
西方科学理念+中国玄学文化
本项目的另一大亮点就是理性的西方科学理论与非理性的中国玄学文化同时并存,并相互转化。目前,在西方的科学理论中,场论及S矩阵论完美地诠释了中国玄学文化与西方科学理论的连通性,并且该认识见解被充分运用到本项目的设计策略及功能布局上。
阴与阳
本项目基地被分割成了两大块相扣的“阴”“阳”景观绿地。“阴”和“阳”在东方哲学文化里分别代表了两股相互对立但又互补的力量,催生并维持着宇宙万物。而本项目以新会展馆为中心点,一边是硬质城市景观绿地,可视作为“阳”,其中包含了城市广场以及部分市政设施;而另一边是软质景观绿地,可视作为“阴”,其中有人工湖及河流等。并且在两大绿地内都各自包含了一小块相对的景观区域,完美地诠释了中国古代哲学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理念。
中国传统
为了与平坦硬质(“阳”)景观绿地形成鲜明的对比,几个月前在软质(“阴”)景观绿地中引入了瀑布及涓流等水景设计,为“阴”景观带创建了一个连绵起伏的动态地形,也符合了中国传统的动静结合的景观园林设计理念。
在软质(“阴”)景观带空间的设计上,我们采用了可无限延伸的多边形几何拼块,将不同大小但又形似的几何块,通过旋转、拼接成一个个八边形空间,并且一直延伸至海岸边,潜移默化中将人们引领至海边,也为浮潜、深潜等海边运动项目提升了人气。此外,为了确保景观园林区的差异性及多样性,每一个园林区都是由不同的景观设计师所设计。
从多样化的园林区及理念层的相互叠加,都能在看似随意的布局内寻觅到许多共同的美学设计元素及理念。
此外,西南方的高层商务综合楼,东北方的低层会议中心商务大厦,以及东南方的五星级酒店都为本项目构建了许多积极的活动空间-例如建筑外部的公共区域,以及建筑内部的庭院等。
在本项目的设计上我们也将艺术融入到城市以及建筑设计中,因此城市中不仅有着堪称艺术品级的建筑,其余平凡普通的建筑也将运用艺术来增添异彩,此外在公共活动空间内也将增设艺术雕塑品。
易之影
在前广场的遮阳架设计上,我们将《易经》中蕴含着丰富哲学文化的卦象图案转化成了遮阳架上方规整的镂空图案。并且,根据太阳的行径轨迹,网格状的易卦之影将遍布整个前广场,无形之中向中外游客展现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哲学文化。
条纹空间转变为平滑空间
鸟瞰整个项目基地,新会展中心不仅截断了基地的道路轴,也阻断了通往水景区及海滩的通道和视廊,给游客增添了许多不便之处。而本项目的重点是在打造一个具有高连通性及无限发展潜力的平滑空间,而非是各轴线中断的条纹空间。因此,我们在项目内引入了河流、将底层人行通道相互连接、并为整个基地及新会展中心周边增设了捷径,将基地内高度条纹化的现状逐渐平滑化。
强行透视法
由于本项目的前广场距离基地后方的海滩约有700米,为了能进一步拉近广场与海滩的距离,我们在基地中心轴的两侧引入了大型水域,在感观上将前广场往大海推进。
克莱因瓶海滨
在中国传统的北方皇家园林设计理念中,有水的地方就要有舟,因此在本项目上,我们在软质(“阴”)滨水区内设计了一艘石舫茶室,并将其安置在一个抽象的克莱因瓶内。但有趣的是,本项目的业主相对于石舫,更颇爱克莱因瓶这一设计理念。最终,一个长120米,直径为20米的克莱因瓶在本项目内落成,其中包含了海滩,咖啡馆以及餐厅等项目。并且与会展中心广场内各区域相互连通,因此游客可通过步行到达,带动了其内部石舫茶室的人气。
开放式园林
在中国为了能打造一处远离喧闹都市生活的、宁静的世外桃源,人们纷纷都为城市景观园林竖起了围墙。对于本项目的园林区,我们也做了相应的思考-倘若为软质(“阴”)园林围起围墙,虽然人们可以欣赏并体验到园林区内外不同的景色及氛围,同时也能将软质(“阴”)园林区从硬质(“阳”)景观区区分出来。但是,围合式的园林区也有其弊端,例如园林区域开放的时限、门票等问题。最终,在设计上我们决定移除园林区的一堵围墙,既保留了“阴”“阳”景观园林区之间的边界,又使得公众可以随时进出景区观赏、并且无需购买门票。
标志性门户
在本项目的门户设计上,我们将最初的八角塔逐渐转变成一个类似于圣路易斯拱门的三脚链状拱形建筑,并内设餐厅、观景露台及观光电梯等。该建筑内部有着360度极佳的观景视野,不仅可以俯瞰新会展中心乃至整个厦门美景,也可眺望中国的南海及宝岛台湾。起初整个建筑外采用了钢索网,犹如一张渔网,但是在中国的风水学中,这一建筑造型的风水并不好,于是我们对其外部的钢索结构进行了提升及修改,最终使得该建筑的整体外形更类似于蝙蝠翼。
金字塔形观景塔
此外,在本项目中我们也引入了金字塔形的观景塔,为公众提供了一处免费的观光眺望点,此外其内部也会安置一些对自然采光要求不高的功能项目。
结构混合型建筑
本项目硬质(“阳”)景观区内的商务楼,在其结构设计上,我们完美地将围合式体块与高耸的塔楼体块相结合,由于塔楼耸立于围合建筑上方,因此对其内部采光并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此外,由于该金属外立面楼宇坐落于整个前广场的西侧,因此,午后其阴影将被照射到广场空地上,为游客提供了一处遮阳区域。
几何模块建筑
此外,在本项目的软质(“阴”)景观区内,有一栋会议中心综合商务楼,其外立面的设计上延用了“阴”景观空间区的多边形几何块。此几何模块外立面,不但能为建筑起到遮阳功能、隐藏各通道入口、也激活基地边缘空间。此外,为了能进一步将建筑完美地融入到“阴”景观区,该建筑的外形采用了与景观多边几何空间块相似的图形。
本文由Steve Whitford于2000年1月撰写。Steve Whitford为澳洲城市规划设计师、澳洲注册建筑师、墨尔本大学建筑、建造及规划学院讲师。